在当代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,无业游民群体的存在既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缩影,也是社会治理的长期课题。这一群体游离于主流秩序之外,其生存状态与社会互动模式深刻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挑战。
1. 历史语境中的“无业游民”
传统社会中,“无业游民”主要指失去土地或职业、脱离宗法秩序的人群。王学泰指出,这类人因失去固定生产资料而被迫流动,其谋生手段既有正当劳动,也可能涉及欺诈或暴力。例如清代户籍制度将游民与流民区分,认为前者具有“职业性”特征,甚至与地痞流氓混为一谈。
2. 现代社会的重新定义
当代无业游民涵盖两类人群:
1. 经济层面的脆弱性
2. 社会关系的断裂与重构
3. 犯罪风险的显性化
研究显示,无业游民犯罪呈现三个特征:
1. 经济转型的阵痛
2. 社会保障的滞后性
3. 个体心理的异化机制
1. 政策层面的制度优化
2. 社会力量的协同介入
3. 个人适应性策略
无业游民现象的本质是社会流动性机制的失灵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超越简单的“管控”思维,转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发展生态——既为被动失业者提供重返社会的阶梯,也为主动选择非传统生活方式的群体创造合法性空间。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社会韧性与个体自由的动态平衡。